政 府 工 作 报 告
——2006年1月18日在吉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
省长助理、市长 徐建一
各位代表:
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。
一、过去五年及2005年工作回顾
新世纪头五年是吉林市发展历程上不平凡的五年。我们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、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,按照“三个率先”突出率先发展、“四市”建设突出工业强市的总要求,凝心聚力、求真务实,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小康社会建设,较好完成了“十五”计划的目标任务。
国民经济持续发展,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;项目投资高位增长,经济结构得到较大调整;体制改革纵深推进,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;城乡面貌深刻变化,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;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.9%,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97亿元,年均增长33.9%;招商引资到位1065.9亿元,年均增长28.6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.4%;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.8%;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分别增长71.5%和29.8%。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显著成就,标志着全市核心竞争优势正在日益提升,标志着老工业基地开始加速振兴,也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,为“十一五”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2005年,市场形势多变、不确定因素增加,改革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,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,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委和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工作部署,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主题,齐心协力谋发展,攻坚破难抓落实,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强劲态势。完成生产总值805亿元,增长14.4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,增长3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,增长13.9%;全口径财政收入67亿元,增长11.9%;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各达到9300元和3428元。
加大项目建设,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。全年在建项目2600个,其中超亿元项目178个,是项目总量、投资规模及增长幅度又一个最好年份。重点项目顺利实施,60万吨乙烯装置扩能改造、15万吨差别化腈纶、120万根汽车半轴扩建、镍业公司羰基镍、白山抽水蓄能电站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45个重大项目的投资计划有效完成,燃料乙醇一期扩建、丰满反调节水库等48个项目建成投产。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,农业产业化项目、能源交通项目、“民生民利”项目、拓展发展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比重增大;工业项目建设创历史最高水平,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8%。多元投资格局开始显现,非国有投资首次突破300亿元。
推进市场化改革,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。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。纳入计划的172户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,其中全部“四到位”的108户。着力盘活存量资产、形成经济增长点,吉林纸业等30户企业成功进行了引资重组。民营经济与国企改制重组、主导产业配套协作的结合更加紧密,引进河北中旺、温州环球、浙江晓生等域外知名企业,生成民营企业2350户,规模民营企业增加到300户,民营经济增加值、税收分别增长24.5%和21.4%。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,积极落实省、市放权事项,县(市)区基本完成乡镇机构调整任务,撤乡并镇37个;县乡财政、教育和基层供销社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,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面实施,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97个。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同步跟进,财税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,确保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重点支出需要; “四位一体”的融资平台有效启动,金融支撑作用有所增强。
增大产业优势,工业强市进程更趋加快。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5亿元,增长15%,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。按照区域集中、产业集聚、集约开发原则,规划启动江北、哈达湾、江南和九站四大工业集中区,有效拓展了项目建设平台、产业布局空间和经济发展载体。突出产业重点,壮大产业竞争实力,开工建设工业项目969个,实现投资264亿元。石化工业链式化、集群化势头强劲,山梨酸、氨纶树脂切片等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,三羟甲基丙烷、裂解炉改造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。汽车工业多元化、国际化进程继续加快,D82A系列多功能车开始启动,车载多媒体AV系统、GPS导航系列等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有效扩充;冶金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大, 20万吨冷轧板项目投入生产,培育了特种钢、不锈钢等新型产业载体;农产品加工业成长能力持续增强,50万吨玉米深加工、香谷坊米业、30万吨玉米纤维食品等项目建成投产;能源、轻纺、医药、电子工业竞争优势较快形成,半导体功率器件、康乃尔制药等项目建成投产。积极应对市场变化,加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,支持建龙钢铁、镍业集团、燃料乙醇等重点企业扩大生产、提高效益,骨干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放大。
破解“三农”问题,县域经济突破势头强劲。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较大发展。开工产业化项目476个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个,万公顷绿色水稻基地、三太子方便面、奶牛园区等一批大项目顺利建成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再上新水平。粮食丰收、品质效益提高,总产量达到59.4亿斤;新建市级以上标准牧业小区60个,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到53个,畜牧业产值和园艺特产业收入分别增长12.9%和14.8%。劳务经济发展领域多元拓宽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.8万人。积极培育优势产业,完备城镇功能,农村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。生产总值超10亿元的重点镇发展到2个,小康新村试点11个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,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,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016项,植树造林1345公顷,退耕还林9574公顷。
培育现代服务业,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。大力度整合旅游资源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特色品牌,拓展客源市场,国际雾凇冰雪节、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、松花湖之夏旅游节等精品旅游产品带动能力提高,旅游经济产出规模进一步扩大。旅游总收入46亿元,增长12.2%。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更加丰富,结构升级明显提速,苏宁电器落户江城,改扩建后的大商吉林店正式开业,临江商业区建设进展顺利,新昌超市、众安居建材综合市场等大型商业网点建设速度加快;社区服务网络趋向完善,“万村千乡”市场建设工程收到实效。信息、物流、市场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走势较快凸显。
大力招商引资,对外对内开放达到新水平。积极组织首届东北亚博览会、长三角和珠三角招商会、第九届东西部贸洽会等境内外招商活动。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,招商引资层次质量明显提高,美国莱蒂集团、德国德固赛、澳门信兴、江苏雨润、大连新型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相继落户我市。拓展合作领域,招商引资总量较快增长,到位资金336亿元,实际利用外资2.2亿美元,增长21%。培育市场主体、转换增长方式,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增长新态势,新增外贸企业102户,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,增长66.7%。开发区载体功能增强,产业集聚步伐加快。高新区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5个,经开区引进51个,完成生产总值分别增长20%和31.1%。北大湖基础设施全线开工,主体改扩建工程进展加快。优化投资环境,被著名财经杂志《福布斯》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开设工厂城市。
加快城市建设步伐,“民生民利”工程取得重大成效。着力推进以六大系统工程为重点的“民生民利”工程,当年开工项目611个,完成投资52.2亿元。“便民畅通工程”成效突出,雾凇中路、珲春中街、冰上训练馆等“十二路两桥一馆”工程进展迅速;51条主次街路、472条巷路、9座桥梁维修和西大沟等排水设施全部完工;交通建设成果较大,建成各级各类公路2713.2公里。“生态休闲工程”重点实施美化绿化和“百里清水绿带”建设,新增绿地80公顷,硬覆盖54万平方米,新建续建精品园区10个,城市绿化美化向组团化、宽带化、精品化发展;“两场、四桥”及部分楼体等亮化工程顺利竣工,城市夜间亮化景观特征更为明显。“人居环境工程”坚持引大扶强、规模开发,水韵名城、万达等高尚住宅小区建成,铁东、遵义路等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较快,房地产开工268万平方米。“便民利民工程”更加贴近百姓生活,三水厂扩建投入试运行,改造区域供水泵站10座;源源电厂扩建工程完成设备安装;新增天然气用户6000户。“蓝天碧水工程”和“脏乱差治理工程”实施力度较大,污水处理厂主干线贯通,哈达湾工业区综合治污工作全面展开,垃圾焚烧电厂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开工建设;松花湖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。健全城市规划体系,理顺城管行政执法体制,推进全员管理责任制,城市管理的责任机制、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。
实施科教兴市,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。科技创新获得较大突破。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项,其中省级以上53项,登记科技成果62项,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项,国内先进水平41项。农业科技“四园一体系”建设步伐加快,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。教育事业不断进步。新建续建校舍15.2万平方米,改造危房2.4万平方米,吉林一中实现整体搬迁;扎实开展“道德实践年”活动, 52所学校进入省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校行列;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,被评为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和校本教研基地;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,新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31个。文化、体育、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成效显著。歌舞团连续9年参加央视春节晚会,赴法、德等8个国家成功演出歌舞剧《图兰朵》;通过市场化运作,吉林剧场、江城剧场改造工程当年投入运营;高质量完成广播电视“村村通”工程,电视剧《种啥得啥》荣获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;新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0处,体育产业稳步推进,体育彩票销售增长166.8%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较大进展,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均达到95%以上。人口和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,地方志工作填补市历史文化空白5项。
维护群众利益,构建和谐社会取得较大进步。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,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0.1万个,新增就业人员9.5万人。养老、失业、工伤等多层次保险模式扎实推进,建立了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和职工生育保险制度,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基本完成,717户国有企业参加了试点,13.7万名国有企业职工实现身份转换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,城市 “低保”实现应保尽保。开展慈善救助、双日捐等扶贫济困活动,社会救助能力又有新提高。平安吉林创建力度增大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,严厉打击了重大刑事犯罪和“法轮功”等邪教组织活动;增加消防、交通等安全投入,完备安全生产防控体系,整治重大安全隐患,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强化;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,357件重点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;强化创建和谐社区,建设社区办公用房185处。国防后备力量进一步加强,双拥工作再创新成果,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效推进,妇女儿童、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实现了新发展。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。
推动民主法制进程,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。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9件、政协委员提案243件,办复率100%。法制政府建设五年规划有效实施,制定地方性法规2部、政府规章7部。完成33个涉改部门的三定工作,政务服务中心启动运行, 361项行政审批事项及相联75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全部进入大厅公开办理;健全监督机制,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整治措施进一步加强,政府服务理念、工作效能、运行体制及整体形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。
各位代表!过去取得的成绩,是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,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,在此,我代表市政府,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及外地来吉建设者,向给予我们热心支持的市人大、市政协及全体代表、委员,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,中省直单位、驻吉解放军和武警官兵,向所有关心、帮助吉林市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!
我们清醒地看到,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难题。经济总量不足、结构不优、市场不活、开放度不高、创新力不强,仍是比较突出的主要矛盾;各种不顺畅的体制、不安全的隐患、不稳定的因素等历史沉淀问题开始集中显现,就业、社会保障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压力加大;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高,执行力、抓落实的能力尚未完全适应新形势需要,一些部门之间职能交叉、关系不顺、办事效率低的现象依旧存在,投资者和广大群众对发展环境的反映还比较强烈。对于这些问题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认真加以解决。
二、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2006年工作安排
按照市委十届八次全委会确定的指导思想,政府在组织落实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过程中,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率先发展为主题,着力加大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,基本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任务;以优化结构为主线,着力加大项目拉动、开放带动和改革创新力度,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;以造福百姓为根本,着力加大“民生民利”工程,切实加快和谐吉林的构建进程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。
“十一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: 2010年,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,比2005年翻一番,年均增长15%,其中市区完成1000亿元;全口径财政收入140亿元,其中市区110亿元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00亿元,其中市区2500亿元;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:54:38;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。
坚持提升城镇化水平,营造特色鲜明、优势互补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。集聚式发展、内涵式提升,形成以吉林市主城为极核点,次级中心城市、各类开发区、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整体联动、互促共进的城镇规模结构。有步骤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,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,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,全面实现农民住房砖瓦化,完成三分之一乡村的改造任务,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。大力加快小城镇和次中心城市建设,乌拉街、口前、岔路河、烟筒山、白石山、红石6个重点镇达到小城市标准;九站、桦皮厂、江密峰等郊区镇基本具备卫星城规模;县级城市逐步进入中等城市行列。快速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。建成吉长城际高速铁路及换乘中心,打通吉林—陶赖昭航道,新建改造公路6000公里,城市道路增至925公里,建立起顺畅快捷的综合交通系统;推进松花江梯级电站开发,水、火电总装机容量710万千瓦,改造城市棚户区300万平方米,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20公里,全部达到区域集中供水,基本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和居民用气天然气化,建立起保障有力的能源、供水、供热、供气系统。完善“数字吉林市”,拓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数字化程度,建立起高效运转的信息通讯网络系统。
坚持工业强市,构筑集群发展、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。优化生产力布局,促进产业集聚发展,形成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、支柱产业为战略支撑、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增长源的产业基地。健全政策扶持体系,拓宽资金筹措渠道,统筹基础设施安排,运作实施重大项目,全力推进四大工业集中区建设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江北集中区基础设施投资8.5亿元,重点发展综合化工原料、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基地;哈达湾集中区基础设施投资8.8亿元,主要建设冶金、造纸产业基地和吉长经济带起步区;九站集中区基础设施投资9.6亿元,着力壮大化纤纺织、生物科技和精细化工等三大产业;江南集中区基础设施投资46.5亿元,做大做强轻微型车、商务车和高技术产业。到2010年,四大集中区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、300亿元、450亿元和600亿元。
坚持科教和人才兴市,筑造创新力强、素质较高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框架。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,健全技术、教育和人才服务体系,发挥科技先导和人才支持作用,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。加快吉林软件园建设,培育科技创新主体,强化关键技术及成熟配套技术攻关。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个,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提高到95%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,大力提升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,推动教育均衡健康发展。义务教育完成率97.5%,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%。实施人才培养、引进工程,万人占有专业技术人员438人。
坚持可持续发展,构建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生态园林城市。以发展循环经济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,全面推动生态市建设,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利用,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,人居环境更加清洁、舒适、安全。合理高效利用能源、水资源、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,水资源重复利用率65%,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0%。完善生态绿地系统,打造城市生态屏障,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,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.8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%,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%。综合治理环境污染,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%,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气达到292天。力争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。
坚持改革创新,建立基本完善、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。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,完备体制、创新机制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。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,积极推进政企分开、政资分开、政事分开、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,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,促进政府职能转变,构筑起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框架。整体完成国有企业改革,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,扩充民营企业总量,开创各种经济成分、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新格局。大力实施市场体系建设,大型商品集散市场发展到20个,市场结构布局更趋合理,对繁荣经济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。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,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完善。金融、财税、投资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坚持开放带动,形成外向度高、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。围绕营造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,强力推进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,开放型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,在国际分工、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。扩大同图们江区域、东部发达省份和东北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,吉长经济带建设迈出较大步伐。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,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,招商引资累计到位2800亿元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,培育外贸经营主体,构筑多元出口经营格局,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大跃升,外贸进出口总额36.4亿美元。
坚持构建和谐吉林,争创改善民生、造福百姓的社会发展新局面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,以人为本、注重民生民利、关注公平正义、致力安定和谐,让人民群众共享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。坚持实施产业引导就业政策,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,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,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,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%以内。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,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,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,有效规范个人收入秩序。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,社会保障能力整体加强。养老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5%,基本医疗、工伤、生育保险覆盖率上升到90%。全面拓展社会公共服务,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安全水平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普遍加强,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进一步增加;文化体育事业优势彰显,和谐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更为完备;公共安全体系建设、重大安全事故防治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强化;居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,跻身国家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。
2006年是实施“十一五”规划的开局年。政府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、市委十届八次会议精神,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,打牢发展基础、率先提速快跑、奋力争先进位,确保国民经济更快增长,确保社会事业更大进步,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。主要预期目标:生产总值925亿元,增长15%,其中市区540亿元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,增长25%,力争增长35%,其中市区360亿元;全口径财政收入73亿元,增长9.3%,其中市区58.5亿元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亿元,增长15%;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%和7%。
(一)增大项目建设力度,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牵拉作用
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大、为重、为先,充分利用各种条件、挖掘各项潜力,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度增长。
主抓大项目,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90个,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2个,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,完成投资300亿元。围绕发展四大工业集中区,实施大发小型客车、20万吨C4C5制丙烯、百万吨优质钢、120万台洗衣机等一批优势产业项目;围绕增强城市综合功能,建设雾凇中路、棚户区改造等一批“民生民利”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,油页岩综合开发、吉长城际高速铁路及换乘中心、绕城公路东环线等一批能源交通项目;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,实施北大湖滑雪场改扩建、数码广场、星级电影城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,100万头生猪养殖、50万只水貂养殖、城区防洪工程等一批农林水利项目。
扩展项目源,完备项目生成长效机制。广泛扩充项目库,强化前期运作,加速推进34万吨林纸一体化、80万吨不锈钢、江南热电厂、皮革工业园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大的重点项目。依托工业集中区、园区和重大项目,加强上下游配套和延伸开发,培育一批适应性较强的中小项目,构建起强力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特色化项目群。
拓宽融资渠道,夯实项目建设支撑体系。积极协调第三批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资金,年内全部启动;策划、设计和组织申报第四批国债项目;落实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资金,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支持计划。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联系,积极强化“银企合作”。加大资本市场开发措施,进一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、资金来源社会化的投资格局。
(二)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,进一步跃升工业强市的优势地位
集中力量抓好工业集中区、产业集群,扩充总量规模,提高质量效益,明显加快工业强市的发展步伐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,规模工业增加值248亿元。
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,促进产业集群新框架的快速形成。四大工业集中区安排亿元以上项目71项,年度投资148亿元。江北工业集中区,大力推进化工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实施,重点建设37万吨苯酚丙酮、12万吨丙烯腈、10万吨硝酸等一批重大项目,加速形成集群式、终端化的产业发展新态势。哈达湾工业集中区,充分发挥大企业优势,着力建设20万吨炭素、18万吨低定量涂布纸等重大项目,有效扩大产业发展规模。江南工业集中区,加强与日本大发的战略合作,抓紧实施20万辆轻微车扩能改造、多功能家庭用车等整车项目,带动零配件业发展;快速推进倒车雷达、电厂运行检测监控装置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进程。九站工业集中区,突出发展化纤纺织和生物科技,加快建设15万吨差别化腈纶、长丝系统整体改造等骨干项目;积极推动沱牌园区系列玉米深加工、燃料乙醇二期工程,进一步扩大主导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。
强化品牌创新,增大“吉林制造”的品牌效应。注重引进品牌产业项目,扶持医药、食品、电子等终端消费品行业打造品牌产品,促进天池葡萄酒、吉禾豆粉等骨干企业争创国家名牌,在培育名牌产品优势、依靠品牌开拓市场上取得明显成效。
加强监测分析和协调保障,增进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。切实加强企业管理,完备调控体系和应急机制,搞好生产要素调度和市场环境监测,保证重点企业重要生产要素供应,确保工业经济的整体提速增效。
(三)推进新农村建设,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
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,围绕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县乡财力增强,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、农业产业化、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,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。
建设七大工程。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,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,推进专用玉米、高油、高蛋白大豆基地和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建设。实施畜牧业“粮变肉”工程,扩大养殖规模,新增市级以上标准牧业小区33个,牧业经济强乡5个,牧业大县1个。实施园艺特产业“815”工程,着力建设食用菌、中药材、林蛙等8大特色产业,重点扶持10个特色乡镇和500个专业大户。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,坚持规模化聚合、园区化发展,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工业集中区汇聚,重点建设百万头生猪、千万只肉鸡等百项农产品加工项目。实施新村强镇工程,推动县级城市和重点镇进一步加快发展,启动乡村建设改造计划,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。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工程,农村劳动力转移45万人。实施绿色生态工程,绿色食品标识达到35个,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三北四期工程建设。
构筑农业信息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科教兴农和农田水利保障五大平台。30%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站,25%的乡镇建立动态信息网站;增加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,无公害标准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;农机作业量比重扩大到54%;推广农业新技术7项、农作物新品种10项;抓好城市防洪工程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、节水饮水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,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
(四)发展现代服务业,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增量升级
明确旅游形象定位,深层次整合优质特色资源。加快建设松花湖、松花江城区段、小白山等重点旅游设施;挖掘满族民俗文化,抓紧启动乌拉街古城遗址恢复工程,整体提升吉林文庙;推出观光休闲游、民俗文化游等精品热线,打造青山、绿水、雾凇、红叶、滑雪五大特色品牌,高水平举办雾凇冰雪节、松花湖之夏旅游节、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。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,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。旅游总收入50亿元。
丰富新型商贸业态,加大现代化流通发展步伐。引进一批国内外大企业,做强东方商厦、新昌超市等大型商业企业,加快众安居建材批发市场、哈达综合批发市场等项目的推进速度,规划建设3个大型商品集散地。继续推进临江门商圈台湾一条街建设,提高河南街、东市场等商业中心的经营档次。
培育新兴服务业,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。继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。引进中远物流等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,建设丰满、越北等物流园区。壮大商业银行实力,争取外埠金融机构来吉开办业务,多层次建立信用担保体系,提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。
(五)催生市场主体,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强势发展的新优势
把民营经济作为培育产业优势、增强经济实力的主体经济,加大扶持措施,拓展生成领域,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,民营经济增加值、税收分别增长23.8%和23.5%。
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素质并举,增加企业数量,壮大民营经济规模。利用现有的产业和项目优势,生成一批参与分工协作的民营企业,新增民营企业2400户。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招商引资、参与国有经济调整,开发一批较大的民营投资项目,快速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实力,民营规模企业增加到350户。
创造发展条件,激发创业热情,开拓全民创业新局面。强化政策扶持体系,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融资渠道和市场准入领域,组建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。强化创业服务体系,培植要素市场,在投资创业、技术创新、市场开拓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。强化基地承载体系,每个县(市)区建成2个创业园、1个创业孵化基地,市创业大厦上半年投入使用,努力促进中小企业群的快速形成。
(六)扩大城市建设规模,进一步提升全面发展的承载能力
按照以人为本、理性建设、建管并重、科学发展的方针,以“民生民利”工程为主体、以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,全面加大城市建设力度,实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的新跃升。完成城建和环保投资71亿元。
继续实施“民生民利”六大系统工程。新建续建雾凇中路、珲春中街北街、松花湖景观路、滨江东路等19条街路,维修改造60条主次干路和400条小街小巷;实施绕城公路大兰旗至江密峰段、北大湖至桦甸一级路等一批国省干线和乡村公路建设,竣工792公里。抓好绿化、美化、硬化、亮化和清水绿带工程,新增绿地100公顷,硬覆盖50万平方米。提升沿江两岸主要商业街区亮化水平,城市亮化特征更趋鲜明。启动居民用气天然气化工程和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,以腾空工业集中区用地为重点,改造棚户区130万平方米;新增天然气用户10000户;拆除一批小锅炉,完成源源热电厂续建项目,加快建设东关电厂南线和哈达热网改造工程;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进入设备安装阶段。继续开展松花湖及相连景观路、城市出口的综合整治,加大哈达湾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措施,116个有组织排放点源实现达标排放。加大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,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引进打好基础。
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,实施新一轮城市规划总体修编。搞好大型集散市场、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的规划研究,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综合交通、绿地系统和市区停车场等专项规划的编制,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导控作用。
全面完备全员管理责任制,促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、长效化;继续开展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,不断提高脏乱差治理水平,更加明显地改善市容市貌。
(七)加快改革创新步伐,进一步增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
发展国企改革攻坚成果。继续加大政策支持,积极做好改制企业金融债务的化解工作,有效盘活资产存量。以引资合作为手段,着力推进钢管、石油机械等45户企业并购重组,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,努力推动重点企业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,切实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步伐。
扎实深化农村各项改革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,进一步健全县乡财政和义务教育体制。坚持“一事一议”标准,切实减轻农民负担。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,实现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。启动林业体制改革试点,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林权改革。加强引导,促进农村土地的科学有序流转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,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到1800个。
有力推动各项配套改革。做好扩大县(市)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,巩固和发展县(市)及乡镇机构改革成果,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。抓好部门预算管理、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制度建设,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,增强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。
(八)积极招商引资,进一步加大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步伐
坚持对内对外两个开放、聚集境内境外两类资源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,切实加快参与国际分工进程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0亿元,力争450亿元,进出口总额4.5亿美元。
优化招商引资机制,扩大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数量。突出环境招商。强化推介措施,发挥特色优势,全方位增强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。突出市场化招商。创新招商方式,构建域外招商网络,有针对地进行定向招商,增大招商引资实效性。突出产业链招商。围绕工业集中区、园区、优势产业和大项目的链式化发展,推动跨国公司、品牌公司、上市公司的增量投入和重组并购。突出重点区域招商,主攻欧美、日韩、俄罗斯以及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地区,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公司来吉投资兴业。
培育外贸主体和基地,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。快速建设石化、汽车零部件、冶金、化纤纺织、高新技术、农畜产品六大出口基地,增强外贸产业集中度。大力培育外贸出口主体,新增各类获权企业100户。调整出口结构,转换外贸增长方式,多元开拓国际市场,进一步提高外贸经济的增长幅度。
加快项目进区,扩大各类开发区 “领跑”作用。高新区启动澳嘉、安银工业园和中小企业园建设,经开区壮大化纤纺织、生物科技和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,分别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15个和10个,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。北大湖开发区搞好综合开发,完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,确保第六届亚冬会顺利举行。
(九)繁荣各项社会事业,进一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
把社会事业作为重要的工作着力点,围绕实施科教和人才兴市战略,开放式推进、多元化发展,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上收到更大成效。
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。推进农业科技示范,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,加强优势产业、重点项目的科技合作和科技攻关。新建5户技术研发中心、培育10户创新企业、发展20户科技型企业。向国家、省申报并实施各类科技计划30项。
提高教育和人才工作整体水平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推进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,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。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,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。建设2所综合性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,提高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。继续支持高等教育,扶持规范民办教育。强化人才培养措施,拓宽人才开发领域,积极引进国外智力,吸纳高层次和急需人才,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强效的智力支持。
推动文化、广电、体育、卫生等领域快速发展。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。坚持高雅艺术进广场,积极打造沿江文化活动风景线;挖掘历史文化遗产,做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申报工作,建设历史名人纪念馆;完备吉林剧场和江城剧场功能,发展文化产业,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。拍摄2部系列电视剧,做好数字电视开通准备工作。高质量完成第六届亚冬会北大湖雪上赛事筹备任务,努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,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。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,建设一批品牌效应较强的医学重点专科;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,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,参合率突破70%。
(十)扎实构建和谐吉林,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
坚持富民为上、利民为先、亲民为本、安民为要的原则,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,着力推进和谐吉林建设。
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。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,努力开发就业岗位,扩大就业规模,更具实效地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带动作用。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,新增就业8万人。
增强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。拓展社会保险覆盖面,完善基本医疗、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,加快生育保险实施进程。强化社保基金管理,增强社会统筹调剂能力,进一步巩固发展“两个确保”,适当增加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标准。着力健全社会综合救助体系,认真做好扶贫济困工作,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和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。
推进平安吉林创建活动。以服务居民、稳定社会为重点,启动和谐社区示范工程。开展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活动,积极实施“五五”普法规划。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,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、境内外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和“法轮功”等邪教组织的违法活动,坚决依法严惩黑恶势力犯罪。认真履行信访工作责任制,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,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因素。按照突出防范、立足应急、科学预警的原则,努力增大安全投入,健全应急救援体系,强化专业救援队伍,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、重大疾病和食品、生产、交通、消防安全,努力创造安定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。发展双拥工作,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“六连冠”。
三、建设服务型政府,更好地履行促进发展、造福人民的历史职责
把握行为规范、运转协调、公正透明、廉洁高效的总方向,进一步创新行政体制、转变政府职能,努力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服务型政府。
优化机构设置,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。按照精简、统一、效能的原则,科学配置政府职能,合理设置政府机构。在明确部门分工、理顺职能关系上,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问题、事权分离问题、多头管理问题,特别是解决好管理真空问题。松花湖管理体制的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,相应管理机构适时组建运行。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上,坚持突出“一个重点”,即结合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的实际需要,重点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,进一步清减审批事项;努力做到“四个一律”,就是凡投资主体能自主解决、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、社会自治能处理的事项,一律不再纳入行政审批范围;凡可通过核准或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,一律实行核准或登记备案制度;凡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,一律不许出现任何形式反弹;凡必要的行政审批,一律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全新服务机制,真正成为投资者、企业和社会公众办事的“绿色通道”。
立足民主执政,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。广泛发扬民主,集中各方智慧,努力拓宽民主决策渠道。完善重大事项的决策制度,不断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。拓宽民主监督渠道。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、政协的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,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,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。认真办理人大议案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,努力提高办理质量和办结效率。拓宽集中民智渠道。充分发挥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,主动听取工、青、妇等群团组织意见,积极吸纳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。拓宽民主管理渠道。推进政务、厂务和村务公开,保证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面向社会的发布工作,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,促进政府与社会充分沟通和良性互动。
强化恪尽职守,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。以加强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为切入点,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政府行政力和落实力。一是健全层级清晰的目标责任体系、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、严格的考评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,各项重点工作全部纳入责任推进体系,真正做到有功有绩者奖,失职渎职者罚,清除消极作为现象,履职尽责蔚然成风。二是坚持“提能减庸”,重点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、驾驭工作全局能力、处置复杂利益关系能力、开拓创新能力、攻坚破难能力和推动发展能力。起用能者、智者、勤者和谋大事、干大事、干成事的人,调整庸者、昏者、懒者和占位子、装样子、混日子的人,让自甘庸碌的清闲官不再清闲,清除不想作为、不会作为现象,励志图强蔚然成风。三是积极建设法制政府,推进依法行政,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行政行为,做到遵法规、严信誉、善待业,坚决抑制工作越位、错位和不到位,清除贪利乱作为、不规范作为现象,依法办事蔚然成风。
改善发展环境,塑造为民、务实、清廉的政府新形象。突出民生民利,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;突出市场主体,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。尽心竭力维护困难群体切身利益,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,维护投诉者正当要求。对损害群众利益、侵害投资创业者权益、破坏发展软环境的,不管涉及到谁,都要严肃处理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。把精力向重点工作投放,少发文、开短会,不开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会;把精力向基层工作投放,主动到矛盾和困难多的地方去,到工作推不动、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;把精力向福祉民生投放,多考虑群众需求,竭诚办好医疗、教育、物业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紧迫事情;把精力向狠抓落实投放,对确定下来的目标任务一抓到底,务求实实在在的效果。大兴勤俭节约之风。政府各部门要厉行节约每一度电、每一滴油、每一张纸,更好地发挥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表率作用。大兴廉洁自律之风,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。市政府诚恳欢迎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给予充分监督,帮助政府切实搞好廉政建设。
各位代表,“十一五”发展蓝图已经绘就,今年目标任务也已明确。我们一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牢记重托、尽职尽责、创新创造,以一往无前的勇气、奋发拼搏的干劲,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。吉林市的明天综合实力会更强、魅力江城会更美、城乡居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裕殷实!